卢迎华:一座当代美术馆的专业实践之路
自2000年之后进入艺术领域工作以来,卢迎华有很多机会去欧美世界旅行和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体会到欧美艺术界对于中国的种种肤浅认知,而卢迎华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也我们自我认知的缺失。
如何建立属于美术馆自身的策展理念与展览系统?这是所有美术馆运营者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作为策展人,卢迎华坚信策展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就像艺术家应该有自身独特的语汇系统和创作体系一样;同时,作为中间美术馆的馆长,卢迎华在主持美术馆的工作时,也非常强调策展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她认为“美术馆不仅仅只是一座大体量的建筑,最关键的是在这个有限的实体空间中所呈现出的鲜活的艺术理念与思想。”
在卢迎华看来,不论是展览还是与之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学术活动等等,对于美术馆来说应该是一种学科,而在这个学科里的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是需要被充分地讨论和认知的。
而对于美术馆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展览策划及运营等问题,卢迎华有着怎样的认知?她如何看待美术馆展览的学术性与公众认知度之间的关系?……带着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也对卢迎华进行了专访。
Q& A
99艺术网:你是在哪一年任职中间美术馆馆长的?为什么选择中间美术馆?
卢迎华:我是在2017年1月正式入职中间美术馆的。与其说是我选择中间美术馆,还不如说是中间美术馆选择了我。2015年底,我已接受了墨尔本大学艺术史系的邀请,准备去读博,并没有加入任何艺术机构任职的想法,只希望能专心地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中间美术馆的理事会邀请我来主持中间美术馆的工作,我觉得会很难身兼两职,一开始并没有接受委任。
卢迎华,艺术史学者、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
自2008年以来,中国不断地涌现民间创办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这是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开发热潮而出现的一个现象。这些机构多受彼时盛行的文化产业的逻辑所主导,希望能将文化推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化机构自我造血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逻辑过于强大,艺术的从业者很难在这种逻辑中开展专业的实践。至少我理解的艺术机构首先是要在专业上有建树,而不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终极目标。我是一个研究者和学者,自知无法兼顾一个机构的专业建设和同时解决运营的需求,所以我希望选择在自己能够把握的范畴里开展工作。
中间美术馆 外景
在接下来近一年中,中间美术馆的理事长和我有过多次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中间美术馆的创立者和赞助人对于美术馆事业是有远见卓识的,而且也落实到切实的机制设计之中。他们建立了一个由基金会支持美术馆的良性机制,确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借此保障美术馆能有长远的发展。这使我觉得中间美术馆是能够“术业有专攻”的艺术机构,而我在这里也能发挥我的所长,充分地践行我所理解的一个专业的当代美术馆应该有的实践,对艺术和创作本身负责。2016年下半年,我就确定了加入中间美术馆,也开始为新展进行筹备工作。
99艺术网:在你任职前后,中间美术馆在定位和方向上有什么变化吗?
中间美术馆 外景
卢迎华:中间美术馆从一创立,其内容一直都是由专业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主导。第一任艺术总监周翊先生主要领导了美术馆初创期的建制工作,带来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实践和公共教育项目,比如徐冰的个展。首任馆长是艺术家袁佐先生。袁老师来自艺术世家,自己也是一位不断探索抽象绘画的艺术家,同时在中美两国的艺术院校任教。基于他的实践,中间美术馆的展览主要围绕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绘画性来策划,展现了袁老师跨越中美两国的艺术视野。我从两位老师的手中接过棒后,保持了中间美术馆展览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也将我自己长期以来研究的诸多课题带入美术馆的展览和内容规划之中,比如,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史和思想史的系列研究、展览和出版项目;与多个人文学科展开合作和对话;引介和参与全球前沿艺术实践。通过中间美术馆的实践,我们希望展现当代艺术学科建设这一议题的迫切意义,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学科建设作出持续的努力。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览现场
99艺术网:中间美术馆的运营经费主要来源是什么?在实际的运营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卢迎华:中间美术馆的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中间艺术基金会,目前我们所接受到的支持是稳定的,内容的自主性也是受到保障的。
中国作为问题-新文学的壮流与回澜-活动现场
99艺术网:从“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和“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等展览中,可以看出中间美术馆的重要展览线索之一,就是对于中国二十世纪下半业重要的群体或个体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的重新梳理与解读,为什么致力于这项工作?
卢迎华:你所提及的这几个展览都是中间美术馆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系列中的项目,这一线索是我自己在加入美术馆之前就已经开启的工作。2013年,我与艺术家刘鼎共同发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这项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十年的时间。在这个线索中,我们通过聚焦一些历史阶段、人物、事件、材料和问题来形成课题与展览,不断地深入和细化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的了解与认知。我们的一些发现与普遍流传的感受和表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涉及到许多被忽视和遗忘的材料、问题和对象。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览现场
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个叙述方式、逻辑和判断标准主要是在1989年之后形成的。这个叙述和判断的基础受到了革命逻辑与现代化逻辑的双重影响,具有强烈的断裂感和更迭感,特别是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割裂。被断裂说所切割的前三十年,成了一处特定的禁区与弃儿,当代史成了不断被借重并绕过、在众声喧哗之中分外沉寂的时段。对于今天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工作的大多数实践者而言,“文革”及“文革”前的艺术历程总体上是一个盲区,从意识上也未予以充分的关注。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现场
我们在研究中强调正视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与当代社会和意识形态结构的紧密关系,也提出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分期拓展到1940年代前后,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脉络,在一种连续性的思维框架中来认知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们非常关注在长时段里,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的艺术与全球的思潮之间的关联性,一种思想上的共时性。这样一种从史实、从具体的经验出发所形成的叙述将会重建全球艺术中对于当代艺术的界定和历史书写。将历史的视野引入当代艺术的实践和话语之中,不是为了怀旧,主要是为了要建立一个有学理的认识当下的坐标系。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现场
99艺术网:中间美术馆的很多展览都有与之配合的一系列讲座或论坛活动,主题和内容上也有很强的延展性,你认为这些展览与讲座(或论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卢迎华:这些讲座和论坛活动的设置,可补充和丰满展览的内容,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通道,来触及展览的议题。在我看来,它们就是展览的一部分。展览的开幕,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恰恰相反,我们往往会更有紧迫性地开展工作,争取在展览期间,从展览的内容出发,去生发充分的、有意义的讨论。
《通过双、三年展看世界》讲座对谈现场
横滨三年展组委会主席与横滨美术馆馆长 蔵屋美香 发言
《通过双、三年展看世界》讲座对谈现场
横滨三年展执行副主席 帆足亚纪 发言
《通过双、三年展看世界》讲座对谈现场
99艺术网:是否担心过这种特别学术化和专业化的定位,会让美术馆失去对于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呢?
卢迎华:我们很难预测普通观众的兴趣所在,学术和专业的内容也能吸引一些有心的观众。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存在多种方向可供选择。而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达到深入浅出,博观约取。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才有可能接近它。
中国作为问题-寻常百姓家-活动现场
99艺术网:请谈谈最近正在展出的“我们的共享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展览,这种正在发生着的、偏向研究型和在地性的艺术实践,也是中间美术馆重要的展览方向之一吗?
“我们的共享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展览海报
卢迎华:北京中间美术馆长期以来主要从两个工作方向展开当代艺术机构实践。一个方向是不断回到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艺术与思想的现场中,认识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挖掘在今天仍发挥着影响的意识线索、语言逻辑和艺术观念。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面向,是专注支持非商业性的艺术生产和思考,注重开展活跃的策展实验,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用议题式的展览来及时把握今时今日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思想议题,与多个学科的出色学者一起,面向问题和现场,寻找合适的方法,参与全球领域关于相关议题的思考与争论。这两个方向的实践是相互启发与推动的。重返历史的工作最终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现象。“我们的共享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邀请艺术家在澜沧江和湄公河进行在地创作,围绕这个区域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思考,展开创作,为人们打开问题的意识,启发思考,注重创作实验和过程,这是我们非常珍视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共享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展览现场
99艺术网:除了与展览相关的讲座之外,中间美术馆还有如“北京对话”和“中国作为问题”等独立的系列讲座活动,你认为这些讲座会对当代艺术的氛围和实践产生影响吗?请具体谈谈其中一两场讲座?
卢迎华:这些年来,中间美术馆通过这些系列讲座活动连接其他人文学科,包括海外人学学科的前沿学者,将他们的思考和学术成果带进美术馆,与艺术实践者产生对话和碰撞,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艺术远非形式、技艺和风格的问题。我们注重艺术的思想性,认为艺术是当代社会人文思考和实践的一部分,应该与其他学科开展积极的交流,相互借鉴彼此的思想方法和问题意识。这些对话和讲座的影响往往溢出美术馆这个物理空间,自有其生命力。
郑明河影片放映现场
举个例子,2017年我们组织了“失调的和谐”展,聚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地区当代艺术转向更全球化的背景下的艺术现象和事件。在展览期间,我们邀请了长期研究日本思想史的学者孙歌与在美国的日本学者酒井植树在中间美术馆进行对话。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讨论了亚洲这个范畴的历史渊源和在当下的意义。我们将这一对话出版成册,这一出版在柏林引起关注,被柏林的出版社再次出版。在北京的艺术书展上,这本书被韩国的独立出版社发现,又被翻译成韩语在韩国出版发行,在韩国的艺术界广为流传。近日,我在韩国见到这位出版人,他跟我说,是这个对话,让他有了信心在亚洲通过出版联结盟友。这样的影响完全超出了我当时策划组织这场对话的预想。这些学术工作不断地拉近艺术与思想的距离,强调艺术与思想、理论、智识和批判性思考的关系,为艺术创作拓展广阔的思想疆域,使人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艺术不仅是本能的、感觉性的和所谓的美的表达形式,它也是世界观的彰显。艺术远远不是简单的技艺问题或形式更新的问题,而是一种整体性的实践。脱离了对历史、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的理性和智性的认知,创作很难生长出坚实的内核,也很难生长出丰富的体系。
北京对话·第三期 视频截屏
99艺术网:近年来很多美术馆流行做“网红展”和“流量展”的模式,中间美术馆好像从没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为什么?
卢迎华:将美术馆作为产业和将美术馆作为事业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间美术馆走的是后者,中间美术馆的创始人和理事会将美术馆视为公共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他们希望美术馆能保持其公益性、专业性和严肃性,这就将其与视美术馆为文化产业的实践方式鲜明地区分开来。“网红展”和“流量展”首先考虑的是流量和收入,是文化消费,而不是专业、学术性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建设。
中国作为问题-再谈文学性-活动现场
99艺术网:身为中间美术馆的馆长,你同时也是一位策展人,会策划和参与很多国内和国外的大型展览,你如何平衡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呢?
卢迎华:这些工作其实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成就的。对于一个艺术机构的主持者来说,其艺术视野的开阔、艺术见识的宽广度和参与艺术界的深入度,是其能否将这个艺术机构带到更高远的平台的关键。我所参与的美术馆之外的项目帮助我看到更广大的艺术世界,也使我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所主持的艺术机构的位置和所可能发展的前景。
“意大利当代艺术丝路行”展览现场
编 辑 人 员 | |
Editorial Board | |
撰文、编辑 郝科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卢迎华、中间美术馆 | |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常年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23 99ART